- · 《海洋科学》编辑部征稿[10/30]
- · 《海洋科学》杂志社刊物[10/30]
- · 《海洋科学》期刊栏目设[10/30]
- · 《海洋科学》数据库收录[10/30]
- · 《海洋科学》投稿方式[10/30]
流入大海泥沙凭空消失了原来地球已被一条“裂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导语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因为河流搬运作用的存在,泥沙入海这一过程在地球上已经持续了上亿年。 以中国为例,在2020年5月由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团队发布的入海泥沙变化
导语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因为河流搬运作用的存在,泥沙入海这一过程在地球上已经持续了上亿年。
以中国为例,在2020年5月由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团队发布的入海泥沙变化公告中,在近十年来,中国河流年均输沙总量已经下降了85%,但是仍然保持着3亿吨的总量。
60年前我国九大河对中国各海域的输沙量达到19.5亿吨,占世界河流入海泥沙总量的11%。在这6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九大河流共将720亿吨的泥沙输送到河口和海域。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泥沙总量为150亿吨,而泥沙跟随河水汇入大海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数亿年。科学家们通过数据建模推算来看,海洋45亿年的历史里,汇入海里的泥沙总量形成的淤泥层足以铺满全世界的海洋,如果加入沉积作用对泥沙的影响,会形成厚达约19000米的沉积层。
海底大陆的泥沙
如今对于海底地形的科考是根据精密的探测仪展开的,随着回声探测仪和潜水载具的更新换代,人类已经对海底地形有了更深的了解。
海底大陆的地形和陆地的地形其实相差无几,只是二者分布在不同的台阶面,陆地上大部分地形分布在海平面以上0-2公里,而海底大陆的地形分布在海平面以下4-6公里。
河流不停的搬运泥沙,在海底也会塑造山脉海丘等地形,根据科学家的探测,海底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以及大洋中脊。
大陆边缘存在着大部分被搬运的泥沙。这一基本单元位于海洋和大陆之间的地带,常见于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东北部地区。
在大陆架以外,有呈斜长状的大陆坡。这里的平均水深为100-200米,存在着入海泥沙沉积后进入深海的主要通道海底峡谷。
大陆坡是世界上最长的斜坡地形,在这里,泥沙沉积对地形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流入大海的泥沙的存在。大陆边缘占到了全球海洋总面积的23%左右,是坡度变化大、总体呈下斜状的过渡地形。
大洋盆地又称海盆,这一海底地形占到了全球海洋总面积的45%以上,是位于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之间的大型地形单元。
这些平均水深在4000-5000米的海底洼地的地步还分布着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深海平原的形成和入海泥沙也分不开关系,它起伏不断的底部由玄武岩组成。
在前面盖满了厚厚的一层沉积物,这些泥沙在经过大陆架后形成浊流沉积物,再通过海沟输送到大洋盆地中,因此大洋边缘海沟越多,深海平原和丘陵越多。
海底高地虽然也属于海底盆地的范畴,但是主要成因却和深海平原不同,多为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的岩石堆砌而成,此外也有厚沉积物的分布。
大洋中脊,简称洋中脊,是地球上最大的洋中山脉,占到了世界海洋总面积的33%,在各大洋里都有分布。
大洋中脊可分为脊顶部和脊翼部两部分,脊顶的沉积物极少,因此在两侧造就了平均深度为1—3公里的大裂谷,这些海底峡谷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球裂缝,正是它们吞噬和重塑了入海泥沙,而这条长度和高度都超乎我们想象的山脊,正在将地球隔开。
泥沙消失之谜
泥沙在河流中不会沉降,不仅是因为河流的搬运作用使得泥沙在河水中始终保持着运动状态,也是因为自身悬浊液的特性。
河流携带泥沙来到海洋后,在泥沙与海水相接触时,因为海水中电解质的存在,泥沙悬浊液的性质因为受电解质的影响被破坏掉,也就不再能继续在海水中悬浮,加上海水与淡水密度不同的因素,泥沙沉积,并在引力影响下逐渐“消失”在了大海深处。在海底,大洋中脊和地幔就是泥沙消失的两大原因。
大洋中脊
对于大洋中脊的测绘工作从20世纪中叶开始持续了近20年。地理学家们通过声波定位和声呐测绘等先进技术获取了海洋山脊的详细数据。
这条横贯大洋的海底山脉长约83683.6公里,因为它的存在,在海洋底部出现了许多断裂的山谷,正是这些巨大的峡谷接纳了大部分的入海泥沙。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 网址: http://www.hykxzz.cn/zonghexinwen/2021/0714/821.html
上一篇:迈向深蓝,科技赋能“海洋牧场”
下一篇:从治理湖泊到研究海洋